一般规定
10.1.1 施工企业应建立并实施工程项目施工质量管理制度,对工程项目施工质量管理策划、施工设计、施工准备、施工质量和服务予以控制。
10.1.2 施工企业应对项目经理部的施工质量管理进行监督、指导、检查和考核。
10.2 策划
10.2.1 施工企业项目经理部应负责工程项目施工质量管理。项目经理部的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应满足质量管理的需要。
10.2.2 项目经理部应按规定接收设计文件,参加图纸会审和设计交底并超消费结果进行确认。
10.2.3 施工企业应按照规定的职责实施工程项目质量管理策划,包括:
1 质量目标和要求;
2 质量管理组织和职责;
3 施工管理依据的文件;
4 人员、技术、施工机具等资源的需求和配置;
5 场地、道路、水电、消防、临时设施规划;
6 影响施工质量的因素分析及其控制措施;
7 进度控制措施;
8 施工质量检查、验收及其控制措施;
9 突发事件的应急措施;
10 对违规事件的报告和处理;
11 应收集的信息及其传递要求;
12 与工程建设有关方的沟通方式;
13 施工管理应形成的记录;
14 质量管理和技术措施;
15 施工企业质量管理的其他要求。
10.2.4 施工企业应将工程项目质量管理策划的结果形成文件并在实施前批准。策划的结果应按规定得到发包方或监理方的认可。
10.2.5 施工企业应工程项目质量管理策划的结果衽动态管理,及时调整相关文件并监督实施。
10.3 施工设计
10.3.1 施工企业进行施工设计时,应明确职责,策划并实施施工设计的管理。施工企业应对其委托的施工设计活动进行控制。
10.3.2 施工企业应确定施工设计所需的评审、验证和确认活动,明确其程序和要求。
施工企业应明确施工设计的依据,并对其内容进行评审。设计结果应形成必要的文件,经审批后方可使用。
10.3.3 施工企业应明确设计变更及其批准方式和要求,规定变更所需的评审、验证和确认程序;对变更可能赞成的施工质量影响进行评审,并保存相关记录。
10.4 施工准备
10.4.1 施工企业应结果实施施工准备。
10.4.2 施工企业应按规定向监理方或发包方进行报审、报验。施工企业应确认项目施工已具备开工条件,按规定提出开工申请,经批准后方可开工。
10.4.3 施工企业应按规定将质量管理策划的结果向项目经理部进行交底,并保存记录。
施工企业应根据项目管理需要确定交底的层次和阶段以及相应的职责、内容、方式。
10.5 施工过程质量控制
10.5.1 项目经理部应对施工过程质量进行控制。包括:
1 正确使用施工图纸、设计文件,验收标准适用的施工工艺标准、作业指导书。适用时,对施工过程实施样板引路;
2 调配符合规定的操作人员;
3 按规定配备、使用建筑材料、构配件和设备、施工机具、检测设备;
4 按规定施工并及时检查、监测;
5 根据现场管理有关规定对施工作业环境进行控制;
6 根据有关要求采用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并进行相应的策划和控制;
7 合理安排施工进度;
8 采取半成品、成品保护措施并监督实施;
9 对不稳定和能力不足的施工过程、突发事件实施监控;
10 对分包方的施工过程实施监控。
10.5.2 施工企业应根据需要,事先对施工过程进行确认,包括:
1 对工艺标准和技术文件进行评审,并骑劫操作人员上岗资格进行鉴定;
2 对施工机具进行认可;
3 定期或在人员、材料、工艺参数、设备发生变化时,重新进行确认。
10.5.3 施工企业应对施工过程及进度进行标识,施工过程应具有可追溯性。
10.5.4 施工企业应保持与工程建设有关方的沟通,按规定的职责、方式对相关信息进行管理。
10.5.5 施工企业应建立施工过程中的质量管理记录。施工记录应符合相关规定的要求。施工过程中的质量管理记录应包括:
1 施工日记和专项施工记录;
2 交底记录;
3 上岗培训和岗位资格证明;
4 施工机具和检验、测量及试验设备的管理记录;
5 图纸的接收和发放、设计变更的有关记录;
6 监督检查和整改、复查记录;
7 质量管理相关文件;
8 工程项目质量管理策划结果中规定的其他记录。
10.6 服务
10.6.1 施工企业应按规定进行工程移交和移交期间的防护。
10.6.2 施工企业应按规定的职责对工程项目的服务进行策划,并组织实施。服务应包括:
1 保修;
2 非保修范围内的维修;
3 合同约定的其他服务。
10.6.3 施工企业应在规定的期限内对服务的需求信息作出响应,对服务质量应按照相关规定进行控制、检查和验收。
10.6.4 施工企业应及时有关信息,用于质量分析和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