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4 产品防护
管理者应当规定并实施产品的搬运、包装、贮存、防护和交付的过程,以防止产品在生产过程和最终交付时损坏、变质或误用。在确定和实施有效和高效的过程以保护采购材料时,管理者应当吸收供方和合作者参加。
管理者应当考虑因产品性质所引起的任何特殊要求的需求。这些特殊要求可能与软件、电子媒体、危险材料、要求具备特殊技能的人员提供服务、安装或应用的产品、以及与独特的或不可替代的产品或材料有关。
管理者应当确定在产品整个寿命周期防止其损坏、变质或误用,维护产品所需的资源。组织应当与所涉及到的相关方就保护产品在整个寿命周期的预期用途所需资源和方法方面的信息进行沟通。
7.5.5产品防护
在内部处理和交付到预定的地点期间,组织应针对产品的符合性提供防护,这种防护应包括标识、搬运、包装、贮存和保护。防护也应适用于产品的组成部分。
7.6 测量和监视装置的控制管理者应当规定并实施有效和高效的测量和监视过程,包括产品的过程的验证和确认的方法和装置,以确保顾客和其他相关方满意。这些过程包括调查、模拟以及其他测量和监视活动。
为了获得可信的数据,测量和监视过程应当包括对装置是否适用的确认,对装置是否保持适宜的准确度并符合验收标准的确认,以及识别装置状态的手段。
为了对过程的输出进行验证,组织应当考虑消除过程中潜在错误的手段,如“防错”,从而将测量和监视装置的控制需求减到最小,为相关方增值。
7.6监视和测量装置的控制
组织应确定需实施的监视和测量以及所需得监视和测量装置,为产品符合确定的要求(见7.2.1)提供证据。 组织应建立过程,以确保监视和测量活动可行并已与监视和测量的要求相一致的方式实施。为确保结果有效,必要时,测量设备应:
a)对照能溯源到国际或国家标准的测量标准,按照规定的时间间隔或在使用前进行校准或检定。当不存在上述标准时,应记录校准或鉴定的依据;
b)进行调整或必要时在调整;
c)得到识别,以确定其校准状态;
d)防止可能使测量结果失效的调整;
e)在搬运、维护或贮存期间防止损坏或失效;
此外,当发现设备不符合要求时,组织应对以往测量结果的有效性进行评价和记录。组织应对该设备和任何受影响的产品采取适当的措施。校准和验证结果的记录应予保持(见4.2.4)。 当计算机软件用于规定要求的监视和测量时,应确认其满足预期用途的能力。确认应在初次使用前进行,必要时在确认。注:作为指南,参照GB/T19022.1和GB/T19022.2。 8 测量、分析和改进
8.1.1 引言
测量数据对以事实为依据做决策很重要。最高管理者应当确保有效和高效地测量、收集和确认数据,以确保组织的业绩和相关方满意。这应当包括对测量的有效性和目的以及数据的预期使用进行评审,以确保为组织增值。
组织的过程业绩测量可包括:
--产品的测量和评价;
--过程能力;
--项目目标的实现;
--顾客和其他相关方的满意程度。
组织应当持续监视其业绩必进活动并记录它们的实施情况,这将为以后的改进提供数据。
改进活动的数据分析结果应当作为管理评审的输入之一,以便为组织的业绩改进提供信息。
8.1.2 需考虑的事项
测量、分析和改进包括考虑下列事项:
a) 应当将测量数据转化为有益于组织的信息和知识;
b)应当将产品和过程的测量、分析和改进用于确定组织活动的适当的优先顺序;
c)应当定期评审组织所使用的测量方法,并连续地验证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d)应当将各过程的水平对比做为改进过程有效性和效率的工具;
e)顾客满意程度的测量结果对评价组织的业绩至关重要;
f)测量结果的利用以及所获得信息的形成和沟通对组织很重要,它们是进行业绩改进和吸收相关方参加的基础;这种信息应当是当前的,其目的要作出明确规定;
g)应当为从测量结果的分析所得到的信息提供适宜的沟通工具;
h)应当测量与相关方沟通的有效性和效率,以确定信息是否得到及时明确地理解;
i)在过程和产品性能准则得到满足的情况下,对过程和产品性能数据进行监视和分析仍有利于更好地了解所研究的特性的性质;
j)使用适宜的统计技术或其他技术有助于了解过程和测量变差,因此可通过控制变差来提高过程和产品的性能;
k)组织应当考虑定期进行自我评定,以评定质量管理体系的成熟水平、组织的业绩水平,并确定业绩改进的机会(见附录A)。
8测量、分析和改进
8.1总则 组织应策划并实施以下方面所需的监视、测量、分析和改进过程;
a)证实产品的符合性;
b)确保质量管理体系的符合性;
c)持续改进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
d)这应包括对统计技术在内的适用方法及其应用程度的确定。
8.2 测量和监视
8.2.1 体系业线的测量和监视
8.2.1.1 总则
管理者应当确保使用有效和高效的方法来识别质量管理体系业绩有待改进的区域。这些方法可包括:--顾客和其他相关方满意程度的调查;
--内部审核;
--财务测量;
--自我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