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队的建设;
--问题的解决能力;
--沟通的技巧;
--文化和社会习俗;
--市场方面的知识以及顾客和其他相关方的需求和期望;
--创造和革新。
为促使人员积极参与,教育和培训还应当包括:
--组织的未来设想;
--组织的方针和目标;
--组织的变化和发展;
--改进过程的提出和实施;
--从创造和革新中获益;
--组织对社会的影响;
--对新人员的入门培训方案;
--对已受过培训的人员的定期再培训方案。
培训计划应当包括:
--培训目标;
--培训方案和方法;
--培训所需的资源;
--确定培训所必须的内部支持;
--针对人员能力的提高来评价培训;
--测量培训的有效性和对组织的影响。
管理者应当按照对组织有效性和效率的期望及影响来评价所提供的教育和培训,并将此作为改进将来培训计划的手段。
6.2.2能力、意识和培训 组织应:
a)确定从事影响产品质量工作的人员所必要的能力;
b)提供培训或采取其他措施以满足这些需求;
c)评价所采取措施的有效性;
d)确保员工认识到所从事活动的相关性和重要性,以及如何为实现质量目标作出贡献; e)保持教育、培训、技能和经验的适当记录(见4.2.4)。
6.3 基础设施
管理者在考虑相关方需求和期望的同时,应当规定产品实现所必须的基础设施。基础设施包括工厂、车间、工具和设备、支持性服务、信息和通讯技术以及运输设施等。
确定有效和高效地实现产品所必需的基础设施的过程应当包括:
a)根据诸如目标、功能、性能、可用性、成本、安全性、保密性和更新等方面的情况来提供基础设施;
b)制定并实施基础设施的维护保养方法,以确保基础设施持续满足组织的需求;这些方法应当根据每个基础设施单元的重要性和用途,规定其维护保养和运行验证的类型与频次;
c)对照相关方的需求和期望,对基础设施进行评价;
d)考虑因基础设施而引起的环境问题,如:环境的保护、污染,自然资源的浪费和再循环等。
不可控制的自然现象会影响基础设施。基础设施计划应当考虑对相关风险的识别和减轻,并应当包括保护相关方利益的战略。
6.3基础设施 组织应确定、提供并维护为达到产品符合要求所必需的基础措施。适用时,基础设施包括:
a)建筑物、工作场所和相关的设施;
b)过程设备(硬件和软件);
c)支持性服务(如运输或通讯)。
6.4 工作环境
管理者应当确保工作环境对人员的能动性、满意程度和业绩产生积极的影响,以提高组织的业绩。营造适宜的工作环境,如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的组合,应当考虑:
--创造性的工作方法和更多的参与机会,以发挥组织内人员的潜能;
--安全规则和指南,包括防护设备的使用;
--人类工效;
--工作场所的位置;
--与社会的相互影响;
--便于组织内人员开展工作;
--热度、湿度、光线、空气流动;
--卫生、清洁度、噪声、振动和污染。
6.4工作环境 组织应确定并管理为达到产品符合要求所需的工作环境。
6.5 信息
为了进行信息转换以及组织知识方面的持续发展,管理者应当将数据作为一种基础资源,这对以事实为依据作出决策以及激励人员进行创新也是必不可少的。为了对信息进行管理,组 织应当:
--识别信息的需求;
--识别并获得内部和外部的信息来源;
--将信息转换为对组织有用的知识;
--利用数据、信息和知识来确定并实现组织的战略和目标;
--确保适宜的安全性和保密性;
--评估因使用信息所获得的收益,以便对信息和知识的管理进行改进。
6.6 供方及合作关系
管理者应当与供方和合作者建立合作关系,推动和促进交流,共同提高增值过程的有效性和效率。组织通过处理好与供方和合作者的关系,可获得各种增值机会,如:
--优化供方和合作者的数量;
--在双方组织的合适层次上双向沟通,从而促进问题的迅速解决,避免因延识破或争议造成费用的损失;
--在确认供方的过程能力方面与其合作;
--对供方交付合格产品的能力进行监视,以便取消重复验证;
--鼓励供方实施业绩的持续改进方案并参与其他联合改进的启动;
--让供方参与组织的设计和开发活动,共享知识,并有效和高效地改进合格产品的实现和交付过程;
--让合作者参与采购需求的识别及合作战略的开发;
--对供方和合作者作出的努力和成就进行评价并能予承认和奖励。